記憶中,國內最早采用專業設計的大型書店賣場,是北京三聯韜奮中心。我一直以為,韜奮中心自然不是中國最大的書店,也難說是中國最好的書店,但卻是最像書店的書店。當然,由于韜奮中心的規模不算大,書店的店面設計在業內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。
其次,商場道具是上海書城。1998年年底投入使用的上海書城,改變了我們對書店這個概念的理解。上海書城為中國書業提供的,與其說是一家漂亮的超級書店,倒不如說是設計和制作書店的全新理念。我們從此知道,書店是需要設計的。而這個店面設計,并不等同于一家商場的設計,一家酒吧的設計。就專業角度而言,書店與商場、酒吧等商業設置,還是兩碼事,是不同的行業。而在書店,我們又普遍缺乏專業設計的理念。在上海書城之前,做書店的也會畫些圖紙,區域怎么劃分,書架怎么擺放,收款在何處,出口在哪里,書架做成什么樣等等。不管圖紙怎么畫,有一點是相近的,那就是書店的人員扮演了設計師的角色。以新華為例,到哪看新華都差不多。為什么?因為這樣的書店擺放,根本談不上設計。書店經理不是專業設計師。而面對設計師,書店經營者的工作是提出設計需求。
書店店面設計需要思想先行
書店店面設計需求的提出,是以思想為基礎的。一家書店書店店面設計,最終體現的是經營者的思想,經營者的理念。你想做一家怎樣的書店,這家書店與其他書店相比有什么獨特的方面,這家書店透過設計最終給它的消費者傳遞了什么東西。上海書城的設計思想,見諸于公開發表的資料,是這樣描述的:“這個空間不僅僅是銷售圖書的賣場,而且還是一個充滿著人文氣息、節奏上不疾不徐、細節上周到細致、能夠帶來全方位購書享受的空間。”并概括為:有格調、有層次、充滿精神享受。
浙江圖書大廈在設計初期,提出的設計思想概括為三個尊重:尊重讀者,尊重圖書,尊重環境。其中,對圖書的尊重和對環境的尊重,是尊重讀者的具體化。尊重讀者必須體現在賣場設計的全過程,方便讀者優于方便管理。讀者、圖書、環境,在浙江圖書大廈其實是三位一體,不重視其中的一個環節,也就是對整體的破壞。現在看到的不少設計,都會提到“以人為本”。概念是不錯的,關鍵在于如何體現。我們提出“尊重圖書”,明確在浙江圖書大廈必須“以書說話”。其中,書架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各個類別圖書的特征,考慮了不同區域、不同地段的特性。浙江圖書大廈賣場使用的書架達40余種型號,音像區和少兒文教區選用了不同的材質和顏色。這些考慮,是圖書這一大廈陳列的主體對空間的享用保持了高度的尊重。
而對環境的尊重,則是尊重讀者與尊重圖書的一種有機的結合。在一樓中庭留出了一個500平方米的小廣場,僅在周邊設立一個新書推薦區,使讀者一進大廈,能夠感受到環境的舒適、寬敞、明亮。整個1萬平方米的賣場,不布置一條標語口號,不布置一句名人名言,不安置一個燈箱廣告,不做任何形式的出版單位的形象廣告,不設立任何形式的出版社專柜專架。我們所宣傳的,只有圖書。在圖書以外,盡可能地設置電腦查詢臺、讀者休息位以及足夠的盆栽植物。概括而論,在大廈這樣的一個環境里,讀者與圖書是最為重要的。兩者之外的東西,必須統一于這樣的一個環境,否則就不考慮。
設計思想,其實也體現了這家書店的市場定位。浙江圖書大廈在設計過程中,充分地分析杭州市場的結構,也由此確定了自身的主攻方向,將大廈的經營定位于“成年讀者,成熟消費”。即與傳統的新華書店在經營上建立一種比較明顯的差異性,不再將中小學生作為消費的主要目標考慮,不將文教類少兒類圖書作為進入市場的主要途徑,相反,是考慮如何尋找市場空間,將經濟、科技、計算機等圖書作為自己的強項來建設。這樣的經營定位,必然影響到書店賣場設計思想的形成。我們將大部分的營業面積用于成熟消費的實現,并將賣場絕大部分的書架顏色定為沉穩的柚木色,以求達到永遠不時髦、不落伍的成熟狀態。
當然,設計思想的實踐,還需要其他諸多環節的支持,譬如員工隊伍的建設。浙江圖書大廈在上述設計思想指導下,要求營業員的學歷在大專畢業以上,就是為了求得與賣場設計所要實現的目標保持協調和一致。不然,類似環節的不協調是能夠給設計思想帶來損害的。
TAG:
設計